11月19日,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做客央视财经频道CCTV2《对话》,讲述国机集团支撑引领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非凡实践,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
在《对话》中,张晓仑作为“中国精度”的代言人,开启了农机产业“中国精度”——坐标±2.5厘米。这代表着具备自动导航系统的东方红拖拉机每行驶100米,它的误差不高于2.5厘米,这个精度也被定义为中国大田精准农业的精度,更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国机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晓煜作为同期嘉宾参加节目。
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视频
《对话》内容摘编:
为什么是“±2.5厘米”?
张晓仑: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真正要做到粮食安全,要重视三方面的事情,第一要有好的种子,第二要有好的土地,第三要有好的农机。农机里最核心的就是拖拉机。所以拖拉机的精度、发展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了农用机械的发展,影响着作业精度。
1958年,国机集团旗下中国一拖生产了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当时叫五四履带拖拉机,它每行驶100米,误差在33厘米。在当时,这台拖拉机可以说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也承载着全国人民巨大的期待。
黎晓煜:这台拖拉机的诞生应该说是开创了中国由原始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一个新时代。
张晓仑:现在,我们最先进的自动辅助驾驶拖拉机的精度可以达到±2.5厘米,也就是说这些年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国拖拉机的精度已经提升了13倍。如果我们把大地类比为一块画布,用拖拉机做画笔,过去我们画的是简笔画、粗笔画,现在画的则是精笔画、工笔画。我们大概花了10年的时间来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这个精度的跨越。
黎晓煜:比如拖拉机离合器关键零件的国产化,仅摩擦实验我们就做了150多万次,换挡实验做了5000多次,换向实验做了1万多次,一轮田间可靠性实验做了750多个小时,这一系列试验非常严苛。经过大量数据的积累,中国人最终自己制造出来的拖拉机,在硬度、精度、洁净度和耐磨性等指标上比国外的都有更好的进步。
农机之于农业,意味着什么?
张晓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农业机械就相当于科技翅膀的“骨架”和“神经”。骨架和神经系统做好了,翅膀就会非常有力,农业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快、飞得更远。
陈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主席在1959年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生产工具的现代化,所以说农机装备承载着“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重任。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重要的表象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也不会种地,那么谁来种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粮食安全不安全,要靠农机装备,没有农机,粮食不可能安全。
如何进行国产化路径探索?
张晓仑:我们“十年磨一剑”,来实现国产化替代,来提高国产农机的精度,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目前,我们与国外确实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南方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比例还是比较低。丘陵地区土地地块面积小,使用农业机械的动力不足,厂家开发不赚钱。二是在高端农机方面,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作物的情况也不一样,中国的自然禀赋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端农机的发展。
陈志:农机装备产业不能脱离中国整个制造业或者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比如,中国从2002年开始研究采棉机,当时是国机集团旗下的中国农机院和其他公司合作开发。2008年正式供应市场,结束了没有国产采棉机的历史。可以说,采棉机是农机装备里最复杂的一种机器,因为一个采棉头上有500多个能快速旋转的采棉指,能把籽棉从棉桃里面给卷出来,同时它排列在一个座管上,自转以外还要随着座管公转,把采下的棉花从托盘的地方再通过风送系统,最后送到集棉系统里面。
张晓仑:我觉得采棉机的工作,就相当于让一头大象去绣花,以庞大的躯体,实现灵活且精准的操作。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断进行创新,让采棉机的精度更高。
张晓仑: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地迭代,我们正在尝试着将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应用在我们的农机装备中。我们组建了农机云系统,在河南和吉林两个省已经完成覆盖,帮助相关地区实现农业的精准化。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它推向全国。
同时,农业机械化还是要适合中国的地形、气候、作物。我认为,如果我国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也是农机发展的中国现代化之路。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生产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让中国农机来护航中国的粮食安全。